羊城晚報記者 李春暐
  昨日,封閉8年的沙面西橋提前全面開通。然而有些尷尬的是,不少慕名而來的街坊感慨,翻修過後的沙面西橋實在太過“新凈”,絲毫沒有國家級重點文物的樣子,就像“沙面新橋”一樣。
  西橋修複開通方便居民
  昨日下午,羊城晚報記者來到沙面西橋,圍蔽多年的棚架、鐵皮牆、修複橋墩的鐵架已經悉數清拆了。橋上的往來行人已經相當的多。施工負責人介紹,原計劃開通時間是1月30日,因工程順利,通行日程提前了。封橋8年,街坊繞路繞了8年。修複工程結束,最開心的莫過於附近居民。居民鄧女士說,平時,他們都在清平市場買菜,封橋之前,街坊走西橋,過天橋,十分便捷。封橋後,只能繞道東橋,“老人家要多走20分鐘的路”,“西橋修複開通後,可方便多了”。
  目前,已露出“真容”的沙面西橋儼然是一張全新的“面孔”:小橋整體框架堅固了,橋面整潔如新,被修複成淡黃色調;更新的欄桿讓人眼前一亮,上面整整齊齊的綠色陶瓶顏色艷麗得嬌艷欲滴。
  “這還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嗎?”現場不少街坊慕名前來拍照留念,但他們表示,橋面太新,十分不習慣。從海珠區專門過來看橋的司馬遠就指著百米開外的沙面東橋說,如今東橋更有文物的味道,“西橋倒顯得沒有歷史沉澱了”。而附近也有街坊反映,新整修的西橋,欄桿明顯增高。
  文物翻修未必修舊如舊
  對此,沙面文物保護工程總負責人、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介紹,西橋欄桿確實“增高”。他說,由於按照國家新的建築標準,橋欄桿都必須達到1米1,所以即便沙面西橋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,整修也必須按照這個標準。他也表示,不認為橋面太新影響“文物觀感”,“說文物翻修就要‘修舊如舊’本來就不對”。
  湯國華說,更確切的表達應該是“修舊如故”。他介紹,沙面西橋的修複是嚴格根據歷史照片和歷史資料進行的,目的就是恢復該橋在清朝時期新建的樣貌,而不是回覆它殘舊的樣子。他表示,安裝在欄桿中的綠色陶瓶雖然是新制的,但也是按照當時樣式進行訂製。
  目前,沙面西橋的拱洞上可以看到加上了鋼架。對此,湯國華解釋,西橋橋下的磚塊已經出現風化,此前甚至因此出現位移。因此,鋼架將保留下來進行支撐,使原來的磚結構橋洞更加牢固。據瞭解,西橋長達近8年的維修,工程費用約400萬元。修複後,該橋需每半個月進行一次檢測,有專門團隊養護。如果保養得當,該橋可以用30年,短期內不需再封閉。
  李春暐  (原標題:沙面西橋太新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f92yfsqd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